2018年上海交大“船海纵横”——船舶海洋与力学暑期学校之行

    海军建筑和海洋工程涵盖知识面广,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创新应用,关于这一主题的新概念、技术和方法不断出现。2009年以来,国际船舶海洋与力学暑期学校为国内外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今年7月30日我们课题组的学生(曹向明、沈晖华、徐佳丽)有幸参加了这第十届的船舶海洋与力学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一共有国内外96位学生,33位优秀学者参加,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主题包括最新的理论和应用,由国内外33位优秀的学者围绕海军建设、海洋工程和力学三个方面展开。

     3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张新曙教授主持,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院与暑期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期间的课程安排;外籍嘉宾代表:英国斯特莱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安提拉.音希希克(Atilla Incecik)教授也表达了自己对暑期学校的高度评价及美好希冀,期待同学们有启发,专家们有收获,衷心祝愿本届暑期学校圆满举行。

     本届暑期学校共邀请了约30位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在首日上午的课程中英国斯特莱思克莱德大学的Atilla Incecik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nald W.Yeung教授分别以《Offshore Oil and Gas Platforms for Deep Waters》、《Analytical Tool for Configuration Design of Muti-Hull Systems》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授课,同学们提问踊跃,同行的柏师兄向Mehmet Atlar教授关于海工建筑物方面提问。

     在接下来的几天报告中,蛟龙号总指挥崔维成教授关于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的报告最为精彩,期间他向我们介绍了彩虹鱼项目的立项背景与发展策略、项目当前的进展以及项目目前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崔教授提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研制使我国挤进了国际载人深潜技术发达国家俱乐部,但我们与国际最领先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们到达7000米的同时,国际上探险型载人潜水器已到达了11000米,为了弥补我国在深渊生态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空缺,决定研发一个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它包括3个万米级着陆器、1台万米级复合型无人潜水器、1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和一条5000吨级的科考母船。目前遇到的问题一个是蓄电池在海底的寿命通常只有十几个小时,再者是对浮力材料测试时,需要1.5倍的安全系数,即若想达到11000米的水深,实则需要能达到16000到17000米水深的浮力材料,目前只能通过模型试验来解决。崔维成教授的报告主要在于鼓励我们认真科研,要敢想敢做。

     8月8号我们还参观了商飞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航海博物馆,参观了1:1的商用飞机模型,以及中国船舶的发展史,见证了航航技术的飞速发展。

    

     最后非常感谢课题组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到了国内外船海研究的发展近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优秀的学者们的科研精神:不仅是刻苦钻研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是不计回报的推动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发展的奉献精神。

供稿人:徐佳丽

Posted in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