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日照建立海滩养护现场观测研究基地

        2019年11月13日,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诸裕良副院长、课题组张弛老师和博士生曹祝宾、迟善航一行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与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河海大学海滩养护现场观测研究基地的授牌仪式。出席本次仪式的还有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安、工程技术室主任来永刚、日照港退岸还海项目负责人庄磊、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副经理张贵改。刘安总工程师和诸裕良副院长分别介绍了双方单位的基本情况,张弛老师介绍了日照人工沙滩现场观测的研究工作,并针对台风期间的海堤越浪、人工沙滩吹填施工期的地形变化、完工后的初期沙滩演变及风暴响应等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海滩养护现场观测研究基地的建立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的支持,结合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立项项目—海州湾日照港北区港口岸线退岸还海修复整治工程,综合采用岸基数字影像实时监测、高时空分辨率无人机监测、高精度卫星遥感监测、动态剖面变化跟踪监测、近岸水沙运动精细监测等集成互补的多元观测手段,开展人工沙滩波流动力、泥沙输运与沉积、地形地貌演变、生态植被恢复、人类互动及工程响应、滨海旅游安全及景观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观测,为人工沙滩多尺度动力地貌演变机制、新型数学模型、创新设计评估及数据信息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平台支撑,为海滩养护修复工程建设、管理决策和综合效益发挥提供科技支撑。

课题组协助举办FUNWAVE-TVD海岸水动力模拟研讨会

        10月18日-20日,FUNWAVE-TVD海岸水动力模拟研讨会(FUNWAVE-TVD Workshop on Coastal Hydrodynamic Simulation)在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顺利召开。会议邀请特拉华大学James T. Kirby教授、史峰岩教授、罗德岛大学Stephanie Grilli教授、Annette Grilli教授、江苏科技大学高俊亮副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朱君博士、河海大学王岗副教授,围绕海岸波浪传播变形、水动力过程、港湾共振、海啸和多尺度淹水过程模拟做了10场学术报告,并进行了6场FUNWAVE-TVD现场教学。研讨会由河海大学副校长、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郑金海教授致辞,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继生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海岸水动力模拟技术的发展,增进FUNWAVE-TVD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学术报告和FUNWAVE-TVD教学两部分。海外专家James T. Kirby教授、史峰岩教授、Stephan Grilli教授、Annette Grilli教授、Young-Kwang Choi博士、国内专家高俊亮副教授、王岗副教授、朱君博士分别就FUNWAVE-TVD在波浪传播变形、海岸水动力、港湾共振、海啸和多尺度淹水过程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做10场学术报告。史峰岩教授开展了3场FUNWAVE-TVD的培训课程。课题组时健老师为本次研讨会秘书,研究生曹向明,蔡钰等作为志愿者协助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课题组师生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在重庆召开,课题组张弛老师、隋倜倜博士后、陈大可博士以及研究生李元、曹向明、徐佳丽、迟善航参加了本次会议。

        张弛老师、隋倜倜博士后和陈大可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近岸波浪模型中的破碎指标研究”、 “海底管道三维冲刷悬跨拓展速度研究”、“粘性泥沙成团冲刷研究”的报告。研究生李元、曹向明、徐佳丽、迟善航分别作了题为“风暴条件下人工沙坝地貌形态演变试验研究”、“导数限制器对非静压模型波浪模拟的影响”、“近40年中国近海波浪数据库的建立及极值分析”、“基于视频影像观测的人工沙滩演变分析”的报告。会中,课题组师生积极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是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学术盛会,是国内海岸及海洋工程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本届学术讨论会有300余位国内外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设有深水及近海工程、河口工程及水沙运动、海岸工程及动力、综合技术四个主题分会。

课题组师生参加第二届中国蓝色海湾学术研讨会暨王尚毅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会

        2019年9月27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蓝色海湾学术研讨会暨王尚毅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会在天津召开。课题组张弛老师、时健老师、陈立华老师、陈大可博士和研究生李元、曹祝宾、沈晖华、迟善航、韩瑞、苏伟霞和张欢参加了此次会议。张弛老师、陈立华老师、时健老师和陈大可博士分别作了题为:“日照人工沙滩现场观测”、“海岸带植被建设的生物技术研究”、“近 40 年中国近海波浪数据库的建立及极值分析”、“粘性泥沙成团起动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研究生李元、曹祝宾、沈晖华和迟善航分别作了题为:“近岸人工沙坝养滩实验研究”、“不同人工沙滩演变观测手段的对比研究”、“基于 Stacking 集成机器学习的波浪预报研究”和“人工沙滩初期演变现场观测研究”的报告。近年来,课题组通过现场观测、物模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海滩养护和植被修复中的生态动力地貌过程及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次会议上就阶段性的成果与同行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以及行业协会和相关工程和设计单位协办。会议针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等问题,就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最新的思想火花及研究进展,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提供科学支撑及解决方案。本次会议是继2018年4月在河海大学举办首届“蓝色海湾”专题研讨会后,举办的第二届以蓝色海湾为主题的研讨会,第三届中国蓝色海湾学术研讨会将于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举办。

课题组师生参加第十四届河流泥沙国际研讨会

        2019年9月16日-19日,第十四届河流泥沙国际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主办单位为四川大学。课题组张弛老师带队参加了此次会议,张弛老师、陈大可博士以及研究生李元、曹祝宾分别作了题为:“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Artificial Sandbar Morphodynamics under Accretive Wave Condition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erosion of pure bentonite clay”, “Physical insights on equilibrium sandbar topography using a Process-based Model”和“Video-based monitoring of wave overtopping along a breakwater during storm events”的学术报告。课题组师生的报告涉及多元化的研究手段,包括物模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得到了其他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18日下午,课题组师生参加了现场考察,参观了都江堰灌溉用水系统。

        河流泥沙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ISRS) 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于1980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支持下发起的三年一次的系列会议。自成立以来,先后在北京、南京、杰克逊、北京、卡尔斯鲁厄、新德里、香港、开罗、宜昌、莫斯科、斯坦林布施、京都、斯图加特、成都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研讨会。

课题组师生参加2019年海峡两岸防灾减灾主题交流营

        海洋海岸灾害是两岸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经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同意,河海大学于2019年9月1日至7日举办“海峡两岸海洋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来自台湾海洋大学、成功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嘉義大学、高雄科技大学、中央大学等6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师生,与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的师生就船难分析、畸形波和涌浪特性、海啸模拟、波浪预报、地貌演变、泥沙输运、生态海堤、海上风电、塑料微粒等课题的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课题组张弛老师,研究生李元、曹向明和沈晖华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张弛老师参加了主题为“生态减灾理论与技术”、“海岸动力学基础理论”及“灾害风险分析与应用”的两岸教师学术座谈会。研究生李元、曹向明和沈晖华分别做了题为“风暴条件下人工沙坝地貌形态演变研究”、“导数限制器对非静压模型波浪模拟的研究”、“基于Stacking集成机器学习的波浪预报研究”的学术报告,并与其他参会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陆旭和蔡钰作为志愿者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为本次交流会的顺利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题组学生赴日照人工沙滩现场进行台风后地形测量

        2019年8月15日至21日,课题组曹祝宾和迟善航博士生赴日照海滩养护现场观测研究基地,进行了台风“利奇马”过后的地形测量,包括常规断面测量和无人机航摄影像获取,对岸基数字影像监测系统进行常规维护及数据提取,同时在全沙滩区域进行表层沉积物采样。此次现场观测采集了台风后的岸线地形变化数据,为下一步研究人工沙滩的风暴响应机制打下了基础。

现场进行表层土采样

无人机进行航摄影像获取及数据分析

全岸段数字影像

2019.8.11台风“利奇马”影响下的影像记录

课题组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2个项目研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结果,课题组老师主持和参与的2个项目分别获得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资助。

        隋倜倜博士申报的项目“波致非均匀海床累积响应及其与单桩耦合动力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编号51909076),项目开展日期为2020.1-2022.12。该项目拟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关注波浪-单桩-非均匀海床相互作用过程,具体包括:1)三维波浪环境下单桩周围海床累积响应机制;2)非均匀土体对海床累积响应的影响机制;3)波浪-单桩-非均匀海床动力耦合机制。重点解决复杂波浪荷载下弹塑性海床与单桩的耦合响应机制、土体非均匀特性对单桩-海床动力系统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波浪-单桩-非均匀海床强耦合计算模式,阐明波致非均匀海床累积响应及其与单桩耦合动力机理。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海工结构物基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张弛教授作为第二参与人,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的项目“潮汐影响下的海滩动力地貌风暴响应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编号41930538),项目开展日期为2020.1-2024.12。该项目将潮汐变化纳入到海滩风暴效应研究,基于华南地区不同潮差海岸的风暴响应行为,通过野外观测-物理模型-数模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潮汐水位变化影响下的风暴波浪传播特征,研究风暴漫滩高度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分解析,研究潮汐过程、风暴增水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典型海滩地貌风暴响应规律,构建潮汐-波浪-风暴耦合驱动的海滩动力地貌模式。研究成果可服务于海滩风暴灾害预测和风险评估,为海岸风暴潮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隋倜倜博士在波致海床动力响应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隋倜倜博士在波致海床动力响应领域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此篇文章从非均匀海床底层控制方程出发,通过一系列方程推导,析出土体参数非均匀分布梯度项。基于数值模型,模拟了波浪作用下三维非均匀海床动力响应过程,明确了土体参数非均匀梯度项对海床动力响应和海床液化深度的贡献。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非均匀海床动力响应理论,提高了对波致非均匀海床动力响应和液化过程的认知。研究成果为海工结构物基础保护和安全运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Titi Sui, Yu Jin, Zhaojun Wang, Chi Zhang*, Jian Shi. Effects of the Soil Property Distribution Gradient on the Wave-Induced Response of a Non-Homogeneous Seabed.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7(8), 281: doi.org/10.3390/jmse7080281。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1312/7/8/28

课题组师生参加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船舶海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

        7月21日-8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2019年船舶海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课题组博士生李元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在此期间与授课老师深入广泛交流,增加了关于波浪数值模拟、水波共振和紊动演化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此次暑期学校举办的学术海报评比竞赛和船模设计竞速比赛中,分别获得了“Honorable Mention”和“Meritorious Winner”奖项。张弛老师受邀于7月31日为此次暑期学校的学生们授课,讲座的题目是“Understanding and Modelling of Multi-Scale Morphodynamic Processes in Wave-Dominated Coasts”,详细介绍了近岸波浪传播变形和泥沙运动等一系列海岸地貌形态动力学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对海岸动力过程的研究兴趣。

        此次暑期学校由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了上海交大研究生院、上海市船海高峰学科和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赞助支持。本次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于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三十多所高校84名学子报名参加。

课题组学生赴山东日照开展现场科学研究

        2019年7月20日至25日,课题组博士生曹祝宾、迟善航和本科生张利鹏赴日照港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现场观测基地进行了测量取样和数据提取工作。

        此行是日照港人工沙滩形成后课题组开展的第一次现场测量,期间课题组一行提取了近两个月的岸基视频影像观测数据,于23日完成了5条固定监测断面的水下地形测量,于24日完成了10条固定监测断面的沙滩滩面测量并采集了潮间带、滩肩及后滨的沙样,为研究人工沙滩形成后的初期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曹向明博士生参加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Modelling (iSymWater2019)国际会议

        7月8日至7月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英国曼彻斯特都市大学计算与数字技术学院共同主办,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Modelling (iSymWater2019)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课题组博士生曹向明参加了Hydraulic Modelling分会场讨论并做了题为“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Slope Limiters on Wave Simulation in a Non-hydrostatic Model”的报告。

        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课题组学生参加“剧变自由表面流动”IUTAM-BICTAM暑期学校

        2019年6月2日至8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迟善航和硕士研究生李方明、陈树彬参加了在上海建国宾馆举行的“剧变自由表面流动”IUTAM-BICTAM暑期学校。该暑期学校经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理事会批准,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资助了本次暑期学校。

        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学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二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的六名主讲教师为挪威科技大学Odd M. Faltinsen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爱尔兰都柏林学院大学Frederic Dias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布列塔尼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Yves-Marie Scolan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Yuming Liu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颜开研究员。讲授内容包括液舱晃荡的线性理论模型、入水砰击的Wagner模型、破碎波砰击作用模型、基于边界元数值方法的完全非线性水波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波浪传播数学模型、空化机理与实验技术等自由表面水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方向。

        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耐波性水池、空泡水洞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海洋深水试验池、大型拖曳水池和海啸水池等水动力学实验设施,并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了短峰随机波浪的水池造波、破碎波的LDV和BIV测量、波面的立体成像等实验技术发展现状。

        本次暑期学校中,课题组成员与授课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增长了对晃荡、波浪传播变形、波浪砰击、空化等问题的认识,并与来自国内外的硕士博士在科研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时健老师在中国近海高分辨率波浪数据库和非静压数学模型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时健老师在中国近海高分辨率波浪数据库和非静压数学模型领域取得新进展,两项成果被二区期刊《Ocean Engineering》连续报导。

        Shi et al., (2019a) 利用TOMAWAC波浪模型建立了中国近海39年(1979-2016)高分辨率波浪数据库CWAVE,给出了中国近海极端波浪分布特性及波高演变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沿海波浪灾害评估、波浪能计算、重现期推算提供长时间序列波浪数据。相关成果以“A 39-year high resolution wave hindcast for the Chinese coast: Model validation and wave climate analysis”为题在2019年183期《Ocean 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

图1 不同季节最大有效波高分布

        Shi et al., (2019b) 对非静压模型PDI方法(Shi et al., 2015)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非静压模型模拟波浪频散性的精度由动压在垂向上的积分精度决定,理论证明了PDI方法中三次样条插值的精度最高。分析了垂向速度网格及压力网格对模型数值扩散和数值耗散的影响,为PDI方法中的网格数合理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以“Interplay between Grid Resolution and Pressure Decimation in Non-hydrostatic Modeling of Internal Waves”为题在最新一期《Ocean 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

图2 不同网格设置条件下非静压模型求解波浪频散范围对比图

 

参考文献:
[1] Shi Jian, Zheng Jinhai*, Zhang Chi*, Antoine Joly, Zhang Wei, Xu Pengfei, Sui Titi. A 39-year high resolution wave hindcast for the Chinese coast: Model validation and wave climate analysis. Ocean Engineering, 2019a, 183, 224-235.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9801818318924
[2] Shi Jian, Shi Fengyan, Zheng Jinhai*, Zhang Chi, Malej Matt, Wu Guoxiang. Interplay between Grid Resolution and Pressure Decimation in Non-hydrostatic Modeling of Internal Waves. Ocean Engineering, 2019b, (in press).
[3] Shi Jian*, Shi Fengyan, Kirby James T, Ma Gangfeng, Wu Guoxiang, Tong Chaofeng, Zheng Jinhai. Pressure Decimation and Interpolation (PDI) method for a baroclinic non-hydrostatic model. Ocean Modelling, 2015, 96, 265-279.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6350031500181X

 

课题组师生赴美国参加Coastal Sediments 2019海岸泥沙国际学术会议

        5月27日-5月31日,张弛老师、陈大可老师和博士研究生李元、曹祝宾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参加了Coastal Sediments 2019 海岸泥沙国际学术会议。张弛、陈大可和李元分别作了题为“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Erosion Mechanism for Beach Nourishment : A Case Study”、“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Erosion of Pure Kaolinite Clay”和“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Artificial Sandbar Response to Large Waves”的学术报告,曹祝宾作了题为“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rregular Wave-in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的海报交流并参加了“Coastal Imaging Data Processing”主题课程,与国际同行就海岸泥沙运动与地貌形态动力学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31日,课题组师生参加了技术考察,参观了佛罗里达州Madeira beach、John’s Pass、Treasure island和Upham beach的海岸侵蚀防护及海滩养护修复工程。

        6月1日-3日,应会议主席、海滩养护研究著名专家Ping Wang教授邀请,课题组师生赴南佛罗里达大学海岸研究实验室进行了学术访问,就中美海滩养护研究现状和关键问题、双方课题组主要研究工作和进展进行了交流,并讨论了现场监测分析、数学模型开发、工程经验交流和人员互访等下一步合作研究计划。

        Coastal Sediments国际会议始于1977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是海岸泥沙运动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会议。本届会议由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主办,主题为“Advanc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 Resilient Coastal Systems”,议题涵括泥沙运动与岸滩演变、海滩养护修复、盐沼湿地保护、海岸结构物、海岸灾害预警预报、障壁岛及珊瑚砂岛演变、海岸带新型观测技术、大尺度海岸演变行为、长周期海岸演变与气候变化应对、海岸沙丘及风吹沙过程、海岸泥沙管理、生态性海岸防护工程、港口航道工程泥沙等国际前沿问题。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带来200个学术报告和60个海报展示。

张弛老师参加波浪边界层数值模拟及剪应力测量技术研讨会

        2019年5月8日,张弛老师参加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联合主办的波浪边界层数值模拟及剪应力测量技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机制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学术报告,并主持了上午的会议。本会议主要涵盖波浪边界层试验、数值模拟、剪应力测量等学术与工程界十分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自26家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交流和分享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

孙宇辰和王泽明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9年5月22日上午,孙宇辰同学和王泽明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严恺馆502举行。本次答辩委员会由严以新教授、诸裕良教授、陶爱峰教授、王登婷教高、张弛教授组成,时健老师担任答辩秘书。通过论文工作汇报、专家提问、回答问题、讨论决议等环节,两位同学均顺利通过了学位答辩。祝贺他们,希望他们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上一层楼!

课题组博士生赴清华大学参加“治者论水”博士生学术论坛

        4月13日至14日,清华大学第550期2019年“治者论水”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市顺义区阳光丽城酒店举办。本次论坛有来自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12所高校共150多名同学参与。本次“治者论水”博士生学术论坛设八个分会场,分别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岩土力学”、“工程结构与材料”、 “大数据与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资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防灾减灾”。

        课题组博士生李元、曹祝宾和曹向明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在海洋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做了报告。李元做了题为“风暴条件下近岸人工沙坝地貌响应机制实验研究”的报告,曹祝宾做了题为“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rregular wave-in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的报告,曹向明做了题为“导数限制器对非静压模型波浪模拟影响”的报告。

        通过此次论坛,课题组成员与各大高校的博士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宣传了课题组,交流了学术心得,接触了目前海洋科学、水利学及河流动力学的研究热点,锻炼了学术汇报能力,拓展了科研视野。

时健老师在河口盐淡水混合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时健老师在河口盐淡水混合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利用非静压模型NHWAVE模拟了长江口北槽的盐淡水混合过程,首次成功捕捉到长江口盐淡水混合过程中Kelvin-Helmholtz(K-H)涡的存在,并对K-H涡的演化机制和对盐淡水混合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该研究克服了传统河口盐淡水混合过程采用静压模拟的不足,为研究盐淡水混合与泥沙再悬浮关系打下了基础。相关成果以“Kelvin-Helmholtz Billows Induced by Shear Instability Along the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为题在最新一期《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

        参考文献:Shi Jian, Tong Chaofeng, Zheng Jinhai*, Zhang Chi*, Gao Xiangyu. Kelvin-Helmholtz Billows Induced by Shear Instability along the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7(92): doi:10.3390/jmse7040092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1312/7/4/92

课题组师生赴山东和广东等地开展现场科学研究

        3月14日至17日,曹祝宾博士生和迟善航博士生赴日照港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现场观测基地进行了岸基数字影像监测系统的常规维护和数据提取工作。此次系统维护工作主要是检查相机连接状态、主机存储状况,以及系统的网络连接状况,同时提取出近两个月的观测影像。通过对观测影像的处理分析,研究人工沙滩的动力地貌演变规律。

        4月2日至3日,陈大可老师和苏伟霞硕士生前往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等地开展红树林海岸现场踏勘工作。课题组一行对无瓣海桑和乡土红树的分布及生境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获取了宝贵的现场实测资料,为开展红树林海岸修复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