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专题报道课题组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

        近日,最新出版的第6949期《中国交通报》以“海底搬进实验室  模型计算更精确”为题,对张弛老师、张冠卿老师及课题组多位学生参与的基于大比尺水槽的波流边界层发育机制实验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该研究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主持、河海大学联合完成,依托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平台项目,利用天科院大比尺波浪水槽,对接近于现场条件的波流底部边界层动力过程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机理认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

        日前,由郑金海老师主持、张弛老师参与完成的“复杂水和地形条件下港口航道工程随机波浪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应用”还入选了2018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课题组成员赴天科院开展珊瑚礁海岸水动力港池实验交流

        3月30日,郑金海老师、张弛老师、王岗老师和时健老师赴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交流珊瑚礁水动力港池实验的前期工作,针对实验中造波机参数率定、地形设置以及试验工况设计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本实验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针对珊瑚礁海岸的礁坪-泻湖-口门耦合系统,通过研究不同频率的波浪演化、平面二维环流场及其与地形和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加深对于珊瑚礁海岸波流运动特性的认识。近期,课题组结合大水槽实验和非静压数值模拟等手段,在珊瑚礁海岸动力学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成果先后发表在《科学通报》、《Ocea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

课题组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项目。其中,由郑金海教授主持、张弛教授为第二完成人、隋倜倜博士为第十二完成人,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岸演变过程与海工动力响应研究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岸演变过程与海工动力响应的应用基础难题,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发展了随机非线性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岸水沙运动及结构物受力计算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多尺度多因子耦合的海岸动力地貌演变模拟系统,应用于多个复杂海域和新型布置型式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建设中,解决了地形稳定性判别、泥沙回淤预测和结构设计等关键工程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课题组成员参加沿海开发与保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2019年1月12日,河海大学在南京组织召开了沿海开发与保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心主任、协同单位代表和中心各平台负责人。会上,郑金海副校长致欢迎辞,中心执行主任作了工作报告,各个平台负责人汇报了2017-2018年度建设成效和2019年度工作安排,各协同单位代表对协同中心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最后,中心主任做了总结发言。

        课题组张弛老师、时健老师参加了会议。曹向明博士、迟善航博士、徐佳丽硕士、沈晖华硕士协助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课题组三名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

        2019年1月7日下午,课题组硕士生徐佳丽、艾青、沈晖华在严恺馆702进行了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

        徐佳丽做了题为“基于波浪事件的中国近海极值波浪及波浪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艾青做了题为“Experimental study on erosion thresholds and rates of pure bentonite samples”的开题报告,沈晖华做了题为“基于集成学习的波浪要素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三位同学分别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并听取了评审专家的指导意见。

        参与本次开题答辩的专家有郑金海教授、张弛教授、陶爱峰教授、王岗副教授、时健讲师。

隋倜倜博士在波致海床动力响应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课题组隋倜倜博士在波致海床动力响应领域取得新进展,所撰写的文章“Wave-induced seabed residual response and liquefaction around a mono-pile foundation with various embedded depth”被期刊《Ocean Engineering》接收。

        此篇文章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开发了三维波浪作用下单桩周围海床动力响应累积模型,研究了单桩周围海床累积响应时空分布特征,阐明了波浪反射绕射、土体惯性项和单桩插入深度对海床累积响应的影响,基于液化准则分析了单桩周围海床的三维液化范围,为单桩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此项工作也将三维波致海床动力响应模型由瞬时模型WINBED 1.0版本拓展到累积模型WINBED 2.0版本。

 

            

               

 

陈大可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近日,课题组陈大可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陈大可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运动方面的研究,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不同性质泥沙的床面冲刷试验与理论研究”,对无粘性泥沙、粘性泥沙以及沙泥混合物的起动和冲刷特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在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Continetal Shelf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专家有河海大学王义刚教授、郑金海教授、冯卫兵教授、孔俊教授、黄惠明副教授以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辛文杰教授级高工和南京师范大学宋志尧教授。

课题组成员赴广东开展红树林海岸现场调研

        2018年10月-11月,课题组张弛老师、陈立华老师以及陈大可博士多次前往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等地开展红树林海岸现场调研工作。课题组一行对红树林的分布现状、生境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细致考察,获取了宝贵的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实际认识,为研究滨海湿地红树林修复技术打下了基础。

曹向明、曹祝宾博士生在“学海争峰”学术年会获奖

        12月4日上午,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第七届“学海争峰”学术年会于严恺馆702圆满闭幕。本届“学海争峰”学术论坛共举办3场专题报告会,第一场报告会为水动力博士专场,课题组曹向明博士做了题为“Evalu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lope limiters in wave breaking simulation”的报告,曹祝宾博士生做了题为“日照港人工沙滩修复工程综合监测研究”的报告。

        课题组曹向明博士生荣获一等奖,曹祝宾博士生荣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三届海岸灾害及海洋可持续发展学术交流会

        2018年12月1日-2日,课题组张弛老师和博士生曹祝宾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海洋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主题为海岸灾害及海洋可持续发展。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期间张弛老师主持了12月2日上午的大会报告。曹祝宾做了题为“人工沙滩的视频影像监测系统—测站设计与成像模型”的海报展示,系统介绍了日照沙滩观测基地和视频影像数学模型的应用,并获得学术交流会最佳海报奖,同时参与了会议期间组织的研究生联谊活动,与来自其他高校的同学开展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课题组成员协助举办2018年TELEMAC-MASCARET软件培训班

        11月26日-30日,2018年TELEMAC-MASCARET软件培训在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智利大学(University of CHILE)、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4家单位的3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TELEMAC水动力学软件由法国电力(EDF)圣维南水利环境实验室开发,模拟对象涵盖河口海岸水动力、水质、泥沙等。本次培训是TELEMAC软件在中国的首次培训,有助于TELEMAC软件的宣传和应用推广。

        团队时健老师曾两次赴圣维南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为本次培训班的主要召集人。陈大可博士、曹向明博士、徐佳丽硕士、沈晖华硕士、陆旭硕士全程参加,并协助举办了本次培训。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二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18年11月24-25日,由越南河内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SCE 2018)在河内举行。会议主题涵括港口航道工程、河口海岸工程、水资源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面,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张弛老师应邀做了题为“Coastal Restoration in China: Features and Challenges”的大会主题报告,陈立华老师做了题为“Effects of ameliorating the coastal saline soil with poly-γ-glutamic acid biopreparation”的分会报告,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陈大可博士参加第九届国际冲蚀与冲刷研讨会

       11月5日~8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陈大可参加了在中国台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冲蚀与冲刷研讨会(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our and Erosion (ICSE 2018)),与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多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会议中陈大可作了题为“Erosion Experiments of Pure Kaolinite Sample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管式泥沙冲刷试验装置和利用其进行的纯高岭土的冲刷试验,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张弛老师参加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

        2018年11月4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张弛老师主持完成的成果“沙质海岸多尺度地貌形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与精细模拟方法”获得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张弛老师作为获奖代表参与了授奖仪式。

隋倜倜博士荣获2018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日,课题组隋倜倜博士的论文“单桩周围非均匀海床波致动力响应及液化研究”获得2018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篇论文在课题组郑金海老师和张弛老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阐明了近海单桩基础周围非均匀海床动力响应及液化机制,为海岸工程结构物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张弛教授参加第一届国际“海洋科学、工程与技术”学术论坛

        10月7-9日,张弛教授应邀参加了在鲁东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海洋科学、工程与技术”学术论坛,与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中科院南海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知名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并实地考察了鲁东大学港航实验室、楮岛海岸生态修复工程试验基地和东楮岛海洋牧场。

 

课题组圆满完成近岸人工沙坝喂养效应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2018年7月17日-9月19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李元、硕士研究生蔡钰和本科生杨昊烨在张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近岸人工沙坝喂养效应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近岸人工沙坝养滩即将泥沙抛填在平均低潮位以下形成人工沙坝,依靠自然波浪的作用将泥沙向岸输运从而达到喂养海滩的效果。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主导人工沙坝形态演变的波流互制输沙机理以及人工沙坝对周围波流演化特性的影响机制。实验充分考虑了波浪、人工沙坝设计参数和背景地形的冲淤形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本次实验在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小比尺波浪水槽中进行,该水槽配备一台推板式造波机。实验测量仪器包含Trimble Scan X三维地形扫描仪、小威龙剖面流速仪和波高传感器。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课题组师生进行了多个组次的实验,获取了大量的地形、波浪和流速数据,满足了未来研究的需要。同时,参与实验的学生们在实验设计、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艰苦朴素、严谨求实、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

供稿人:李元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九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

        2018年10月10日-12日,课题组张弛教授和博士研究生陈大可、李元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Marine Geology)。

        会议中陈大可作了题为“Unified Formula for Critical Shear Stress for Erosion of Sand, Mud, and Sand-Mud Mixture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沙泥混合物的普遍存在性和特殊的冲刷性,提出了沙泥混合物中细颗粒泥沙粘着力公式和沙泥混合物起动切应力公式,揭示了沙泥混合物起动切应力随含泥量变化的内在机制。李元作了题为“Parameterization of Breaker Index for Random Wave Modelling”的学术报告,提出了更符合物理机制的破碎指标公式,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波高和增减水的模拟精度。 

        会议期间课题组师生与国际同行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

供稿人:李元

课题组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

      2018年9月13-14日,张弛老师、时健老师、冯曦老师和陈大可博士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四位老师分别做了题为“沙质海岸多尺度动力地貌演变研究”、“中国沿海极端波浪要素的分布和趋势”、“风暴潮和溢淹灾害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和“不同性质泥沙冲刷行为与机制的物模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与广大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团队老师还与蔡锋所长课题组就科研合作和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收获。

课题组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张弛老师、时健老师和隋倜倜博士的4项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和《海洋工程》上正式发表。

      其中,以张弛老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Wave nonlinearity correction for parametric nearshore wave modelling”介绍了一种通过修正能量模型中的关键非线性参数来改进近岸波高计算精度的新方法,以时健老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Modelling wave breaking across coral reefs using a nonhydrostatic model”采用非静压数学模型研究了珊瑚礁地形上的波浪破碎特性,以隋倜倜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Numerical study of standing wave-induced seabed residual response with the nonhomogeneous soil property”和“波浪作用下单桩基础周围海床液化机制研究”采用全动态波浪-海床-结构物相互作用三维数学模型WinBed研究了立波作用下非均质海床的累积孔压响应,并探讨了单桩周围的海床液化机制以及初始海床固结的影响。

  • Zhang Chi*, Zhang Qingyang, Lei Gang, et al. Wave nonlinearity correction for parametric nearshore wave modelling.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8, SI85, 996-1000.
  • Shi Jian, Zhang Chi*, Zheng Jinhai, et al. Modelling wave breaking across coral reefs using a non-hydrostatic model.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8, SI85, 501-505.
  • Sui Titi, Zhang Chi*, Zheng Jinhai,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standing wave-induced seabed residual response with the non-homogeneous soil property.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8, SI85, 921-925.
  • 隋倜倜, 张弛*, 高玉峰, 郑金海. 波浪作用下单桩基础周围海床液化机制研究. 海洋工程, 2018, 36(4): 88-96.